导航菜单
首页 >  海南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十四五 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 宣城市“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

宣城市“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市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加速时期。高站位、高标准谋划好宣城市“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意义突出、责任重大。

    一、宣城市“十三五”发展总结

   “十三五”时期是宣城发展砥砺奋进、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预计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80亿元,双双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冲刺目标;2016至2018三年,市域常住人口分别增加0.9万人、1.3万人和3.4万人,人口回流呈加速趋势。

    ——创新发展成果丰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顺利推进。宛陵科创城一期主体竣工,近30家单位确定入驻。宁国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宣城智谷产业园、0563创客街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沪宣互发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旌德颁发全国首本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书。

    ——中心城市能级跃升。《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获省政府批复,中心城区“双百”规模和芜马宣城市组群发展正式确立。中心城区“一环”、“二环”相继闭合,城市框架快速拉开。在开发区优化整合中保留9家开发区,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家,省级开发区7家,实现了市本级和县市区的全覆盖。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线通电,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开始蓄水。首创首成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获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省第三个国家卫生城市。

    ——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宣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G60科创走廊3.0版,《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深度融入长三角站上了新起点。杭黄高铁、广宁高速、宣狸高速建成通车,商合(宣)杭高铁、芜宣机场、芜黄高速宣城段加快建设,宣绩高铁全线开工,紧密连接长三角的交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省立医院皖南妇幼分院(市妇幼保健院)揭牌。15年一贯制的北师大宣城学校正式开学,皖南医药卫生学校一期主体工程竣工。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深入推进,全市1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0987名贫困人口全部成功脱贫。

     二、宣城市“十四五”发展思路和目标初步考虑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照“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的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产业、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点要素工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协同创新基地、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思路

      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宣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紧抓机遇,着力推动与长三角中心区各城市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协同开放、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一体化,努力结成联系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借助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平台,在更广范围集聚利用要素资源,深度参与长三角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分工合作,推动宣城高质量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双轮驱动。“十四五”时期,宣城依然要积极主动承接国内外特别是沪苏浙地区产业转移。要依托现有基础,完善产业链条,突出招大引强,加快壮大产业规模。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承接转移,那样只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走“科创+产业”道路。利用区域创新共同体资源,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大力引进科创团队,加强创新创业孵化,不断提升价值链位势。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汇聚成推动宣城发展的澎湃力量。

     加快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宣城中心城区人口少、体量小,市域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全市发展能力不强,这制约了我市更好地接受周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也不利于我市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以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产业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更好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的龙头作用。要建设精品城市、美丽城市,着力提升品质、优化管理、精细服务,不断增强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感召力,让市民有

相关推荐: